一、 命题指导思想
命题指导思想主要有二:一是遵循2005年新《考试大纲》的要求,“平稳过渡,稳中有变”。二是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向,渗透课程改革的新理念。
(一) 遵循2005年新《考试大纲》的要求。“统一考试,分省命题”,“百花齐放”。
1、 2005年的考试大纲,是根据2002年开始实行的“普通高中教学大纲”和普通高考“统一考试,分省命题”的实际情况,对去年的考试大纲进行了适当修改,在考试内容和范围方面没有原则性变化。新的考试大纲是以现行“普通高中教学大纲”为基础,根据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,并结合2004年11个自行命题省、市的命题实践,经过中学、大学的学科专家多次反复讨论后审定的。
新的考试大纲考虑到部分省、市自行命题的实际情况,吸收了自行命题省、市去年试题中具有新意和代表性的题目。新大纲对试卷中难易题的比例未做具体要求,但明确了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的方针。这些变化是考虑到分省命题的实际需要。
考试大纲主要明确了各学科考试的范围、能力要求和试卷的基本结构,题型示例都是曾经考过的试题,用以帮助考生了解考试的要求。分省自行命题的省、市如有更具体的要求,可根据考试大纲再做相应说明。
《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》“同去年比没有原则性变化,考生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正常教学安排复习备考。”
2、 语文科《考试大纲》主要有哪些变化?
(1) 语文科中,写作体裁范围扩大。在去年的考纲中,语文写作题要求考生“能写记叙文、议论文、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”,而新的考纲调整为“能写记叙文、议论文、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”,考生选择文体更加自由。
(2) 去年的语文考纲中规定,“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”中:*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、*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、*识记文学体裁常识,以及“古代诗文阅读”中:*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,是不列入考试范围的。而新的语文考纲取消了这一规定,淡化了应试色彩。
(3) 原来的语文考纲对“试卷结构”有具体规定,如试卷各项内容的题量和赋分,各类题型占分比例。新考纲取消了这些规定,同时也撤掉了参考试卷。新考纲不再对试卷结构作硬性安排,给各单独命题的省市以更多的自主权。
3、“平稳过渡,稳中有变”。
本着“三个有利“的原则,高考试卷难度宜控制在0.6左右。与2004年我省语文卷0.6的难度保持一致。本着激励的原则,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,省质检试卷难度控制在0.65左右,均分98分左右。
在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方面严格依据2005年《考试大纲》进行命题;在试卷结构方面,与2004年我省高考语文卷的试卷结构基本是一致的。
考试内容中的“文学常识”部分,均属于识记方面的内容。教育部考试中心为减轻学生识记的负担,在2002年的高考试卷中就不涉及这部分内容了,“淡化文学常识的记忆,强化名句名篇的默写”,取而代之的是“默写名句名篇”。在2003、2004年的《考试大纲》中,这三项知识的前面都标有“*”号,以示不列入当年考试范围。为不增加学生识记负担,省质检命题也没有涉及“文学常识”。
(二) 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向。渗透课程改革的新理念
1、基础知识强调“基础”。语言知识题体现出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考查,比如第1、2两道题,是检测汉字读音和书写,着重考查“常见常用”字的读音和书写,不涉及声调,不取偏字僻字;本来每项有四组词语,现在只有三组词语,降低了难度。正确项与错误项的设置力避模棱两可,都明明白白,强调规范。词语,成语、病句题的判断选择,强调凭语感,不必进行深究。语言材料力求鲜活,直接反映现实生活。
2、语文贵在实际应用,如广告词、宣传语、对联。对联考试的价值很高。信度、效度、区分度都好。
3、整卷文学色彩浓郁。文学作品选散文,其成功奠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、古典文学。写作题、提供优美且有暂理的诗句作为话题。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欲望。
4、英雄有用武之地。对对联的选做题,5分附加分。给语文水平高的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平台。
二、成绩统计

三、复习建议
1、积累与运用
“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”这一部分的考查将体现基础性和运用性的要求。
与时俱进认识“双基”,所谓基础知识,就是常用常见的知识,复习时不要扩大范围;所谓语文基础,就是文学语言积累,重视名句名篇名著阅读与背诵;所谓语文基本技能,就是语言的实际应用,复习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对语文能力的要求是什么。
2、阅读与表达
语文复习的最后阶段还是不停地阅读,“一切都在阅读中”,有选择地阅读,培养成一种阅读习惯,提高阅读速度,快速阅读也是能力。通过阅读关注大众关心的热点,开阔学生的眼界,拓宽思路,同时也可积累材料。
做现代文阅读不宜多做,做一篇就要搞清一篇,要认清主要问题在哪儿,而不要盲目多做题。
比如说现代文中丢分的情况,有答不准、答不全、答不透,这些还要提高。影响阅读的准确率有四个方面的问题,第一个是粗枝大叶,命题导语都没有看清楚。第二个是先入为主。没有贴近阅读的作品,不去理解、不去研究。而是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,结论去套别人的作品,包括科技文、社科类、散文。第三个是孤立看文。就词论词、就句论句,没有把词和句放在段中,或者放在全文的语境当中去考虑问题。第四个是浅尝则止。简单化、表面化,答题没有答到根上,只答到皮毛。
3、话题与思考
今年新考纲中,原来写作题要求考生“能写记叙文、议论文、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”,今年的表述调整为“能写记叙文、议论文、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”。这表明学生在文体选择上更加宽松。其实从往年的情况看,考生也可选择各种文体,只不过今年以文字的形式正式认可了。对于这一变化,考生平时在写作练习时,除了常用的记叙和议论两种文体,其它的文体也可尝试,比如散文、诗歌、剧本、调查报告等。不过,在高考时选择文体还是要慎重,不要轻易尝试陌生文体。,事实上,在以往的高考作文中,有人用诗歌写,大多得分都较低。这两年用散文体的考生也很多,但是一会儿议论一会儿记叙,常常会写成“四不像”,得分也不高。写议论文是占多数,写议论文要注意,要写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不容易,我们还是提倡要写议论文,好的议论文最能看出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文笔功底。
在作文题型方面,北京、上海卷尤其值得参考。它们连续两年都是命题作文,比如去年上海卷考的是《忙》,北京卷考的是《包容》,实际上是回到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。而全国卷连续6年考的都是话题作文,虽然这种命题方式有一定优点,但是每年的套袭仿作都有一大批,一成不变的命题形式也显得僵化。让学生写写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,让学生准备一定量的话题,并有自己的独特思考,无疑会提高作文的应变能力。
4、读书与做题
尽管高考直接考查课本的内容不多,但“万变不离其宗”。课本如同地基,虽是深埋地下,却是知识高楼的基础,否则知识大厦只能是“空中楼阁”。所以,考前一定要回归课本:①加强识记课本的字词;②加强课本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;③加强课本古诗词的诵读,把握不同风格、不同类别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;④加强课内文言实词、虚词的积累等。⑤中学十二本语文书的材料是一个材料宝库,那里有丰厚的人文积淀,有很多名家名篇,有很多名言警句,有很多感人故事,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。
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,对培养语感、提高文化素养,在语文考试的应对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研读高考题。高考试题是最好的模拟练习,今年有15套,可以充分利用。考前再次审读高考题,深入研究高考题的答题思路、技巧,不但可以熟悉题型及考题设计规律等,同时,可以领略各套试卷的不同风格,挖掘其中的改革信息,汲取命题人员的集体智慧,对于想在高考中展示自己才华的考生,是一次质的提升。